中文 | English | 您是第 55410039 个访问者!
您好,欢迎来到全国体外诊断网(全国实验医学网)!
热门搜索:分会介绍 | 会员名单 | 行业资讯
科研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资讯 > 研究动态

血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更新时间:2015/3/23 13:55:25 浏览次数:2375

一、动脉血栓

1.形成机制:粥样斑块破裂部位富含血小板,导致血栓形成,阻断血流,造成供血不足所致。动脉粥样血栓形成的特征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突然(不可预知)破裂或侵蚀,导致血小板激活及血栓形成。

2.常用抗血小板药:第一代为阿司匹林——环氧酶抑制剂(临床应用);Ticlopidine——ADP活化抑制剂(临床应用)。第二代为Reopro,SZ-21——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临床应用)。第三代为JAQI——GPVI(胶原)受体抑制剂(动物实验);AjvW2,6B4——"vWF-GPIb"抑制剂(动物实验); 82D6A3,SZ-123,SZ-125——"vWF-胶原"抑制剂(动物实验)。

二、静脉血栓栓塞症

1.机制: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分子缺陷或存在获得性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引发静脉系统血栓栓塞性疾病。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机制包括Virchow’s三要素,即血液高凝状态(凝血激活,产生促凝因子,雌激素应用,家族史,肾病综合征,输血,易栓症)、静脉血流淤滞(年龄>40岁,制动,肿瘤压迫淋巴血管,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瘫痪卧床)和血管内皮损伤(创伤、手术,DVT病史,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放疗或化疗)。

2.表现形式: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其中,肺血栓栓塞症(肺栓塞)是临床多发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1/2-1/3发生肺栓塞,病情严重,若不及时诊治,病死率可达25-30%。

3.危险因素:(A)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Ⅴ因子缺乏leiden突变(活性蛋白C抵抗),凝血酶原20210A基因突变,Ⅶ因子缺乏,纤溶酶原缺乏,纤溶酶原不良血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B)继发性:创伤/骨折,外科手术后,脑卒中,肾病综合征,中心静脉插管,吸烟,妊娠/产褥期,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肥胖,长途航空或乘车旅行,口服避孕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龄,抗心脂抗体综合征。

4.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评估:尤其是卧床≥3d,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40岁,脱水,肥胖(BMI>30kg/m2),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妊娠及分娩等;或患有恶性肿瘤,急性内科疾病,肾病综合征,骨髓异常增殖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静脉曲张,炎性肠病,危重疾病,脑卒中等内科疾病;或骨科、普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心脏外科、妇产科手术以及创伤等;或正在行肿瘤化疗/放疗,激素替代治疗(雌激素或孕激素替代治疗,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促红细胞生成素,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等相关治疗的患者进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评估。

5.常见预防措施:低危——小手术,内科患者,能够活动的患者,进行一般预防(尽早活动,避免脱水);中危——外科手术伴有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普外科、脊柱外科、妇科、泌尿外科、心、胸、血管外科),内科患者,卧床或危重患者(伴有其他高危因素),给予抗凝药物预防,有禁忌症时物理预防;高危——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髋部骨折、大创伤、脊髓创伤,盆腔、腹腔、胸腔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的患者,给予药物预防加机械性物理预防。对有出血风险的患者,给予物理预防,出血风险降低后联合药物预防。

三、易栓症常用检测项目

国内可查PT、APTT、TT、FIB、D-二聚体、抗磷脂综合征(LA、ACA、β2GP1)、空腹同型半胱氨酸、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抗凝血酶活性、活化蛋白C抵抗(APC-R)、FVⅢ:C、vWF:Ag(FXⅡ?),以及国外部分医院可查FV Leiden、凝血酶原G20210A。

四、静脉血栓栓塞症与出血间的平衡

1.住院患者潜在出血风险评估:(1)患者因素:年龄≥75岁,凝血功能障碍。(2)基础疾病:活动性出血,既往颅内出血史或其他大出血史;未控制的高血压(SBp>180mmHg或DBp>110mmHg);可能导致严重出血的颅内疾病;血小板减少&功能障碍(VWD);糖尿病;恶性肿瘤;严重的肾功能衰竭或肝功能衰竭等。(3)合并用药: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或溶栓药物等。(4)介入操作:4h前或12h内接受手术、腰穿和硬膜外脊髓麻醉等。

2. 评估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和出血风险平衡: 权衡静脉血栓栓塞症和出血风险,进行物理和药物预防,对出血风险大或高于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者暂时给予物理预防,对入院24h内或临床情况改变时应再次评估静脉血栓栓塞症和出血风险。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分会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118号龙之梦大厦2209室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