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艾滋病防治的漫长征途中,科研人员们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能够有效预防HIV感染的疫苗。近日,《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题为“Precise targeting of HIV 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y precursors in humans”的研究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曙光,来自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在开发能够诱导广谱中和抗体(bnAbs)的艾滋病疫苗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艾滋病疫苗研发的挑战与突破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尽管近年来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HIV感染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疫苗来预防HIV感染。
HIV的包膜糖蛋白(Env)三聚体是病毒入侵细胞的关键,也是疫苗研发的主要靶点。但Env三聚体的高度变异性使得人体难以产生有效的广谱中和抗体(bnAbs)。大多数B细胞本身缺乏成为bnAb产生细胞的内在遗传能力,而那些具有潜力的B细胞又很难被传统疫苗激活1,2。为了攻克这一难题,科研人员们设计了一种“胚系靶向”(germline-targeting , GT)策略,其核心目标是首先激活罕见的bnAb前体B细胞,再引导它们逐步成熟为能够产生bnAbs的B细胞。
二、精准激活bnAb前体B细胞的GT1.1疫苗
科研人员以BG505 SOSIP三聚体为基础,精心设计了GT1.1疫苗,并与AS01B佐剂协同使用,在健康成年人开展了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期临床试验(IAVI C101),致力于激活bnAb前体细胞,诱导VRC01类bnAbs前体。VRC01类抗体因其广谱中和能力,并从多个HIV感染者中被分离出来而备受关注3。
试验结果显示,GT1.1疫苗不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而且所有疫苗接种者均产生了针对GT1.1的IgG抗体,并至少持续六个月。更重要的是,大多数GT1.1疫苗接种者诱导了高频VRC01类bnAb前体。这些bnAb前体靶向CD4受体结合位点(CD4bs),展现出VRC01类抗体特有的体细胞超突变特征。来自疫苗接种者的VRC01类抗体群能够中和野生型假病毒,且在结构上与bnAb VRC01高度相似。
图1 VRC01类mAbs对不同种类假病毒的中和能力
(注:图表浅蓝色、深蓝色分别代表接受较低、较高剂量疫苗的接种者组)
这项研究通过合理的疫苗设计实现了对B细胞反应的原子级精准操控,进一步验证了“胚系靶向”策略在艾滋病疫苗设计中的可行性, 为新型艾滋病疫苗设计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依据。
三、未来展望:持续探索与优化
尽管目前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但研究人员并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他们将对疫苗接种者进行后续研究,评估在GT1.1疫苗接种后,使用BG505 SOSIP疫苗进行加强免疫是否能够进一步塑造和优化bnAb谱系,旨在将这些bnAb前体B细胞引导成熟为能分泌VRC01类抗体的B细胞。
四、预防HIV,我们能做些什么?
尽管疫苗研发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现有的防控措施依旧是抗击HIV的基石。
• 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能有效降低HIV暴露风险。
• 暴露前后预防(PrEP/PEP):高危人群可通过药物预防感染。
• 早检早治:感染后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ART),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并阻断传播。
• 消除歧视:科学认识HIV,共筑包容支持环境。
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我们可以在等待有效疫苗到来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HIV的传播和影响,携手共筑健康防线。
参考文献:
1.Sliepen K, Medina-Ramírez M, Yasmeen A, Moore JP, Klasse PJ, Sanders RW. Binding of inferred germline precursors of broadly neutralizing HIV-1 antibodies to native-like envelope trimers. Virology. 2015;486:116-120. doi:10.1016/j.virol.2015.08.002
2.Jardine JG, Ota T, Sok D, et al. HIV-1 VACCINES. Priming a 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 to HIV-1 using a germline-targeting immunogen.Science.2015;349(6244):156-161. doi:10.1126/science.aac5894
3.Zhou T, Georgiev I, Wu X, et al. Structural basis for broad and potent neutralization of HIV-1 by antibody VRC01. Science. 2010;329(5993):811-817. doi:10.1126/science.1192819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