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衍生的硫酸吲哚酚促进慢性肾病相关心力衰竭
Cell Host Microbe 2025-9-16 [IF:18.7]
背景:慢性肾病(CKD)患者心力衰竭(HF)发病率高,且常伴肠道菌群改变,二者关联机制不明,导致临床缺乏精准诊断标志物与有效治疗靶点,诊疗难度大。已知“肠道-肾脏轴”参与CKD及心血管并发症发展:健康时肾脏可清除肠道菌群代谢物;CKD患者因肾功能受损,硫酸吲哚酚(IS)、对甲酚硫酸盐(PCS)等尿毒症毒素堆积,会加重肾损伤、引发全身炎症,加速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进展。本研究拟探索“肠道菌群-代谢物-心脏损伤”关联机制,明确诱发CKD相关心力衰竭的关键肠道菌群代谢物,进而寻找潜在治疗靶点。
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样本分析-动物实验验证-细胞机制解析-临床干预验证”递进式设计,结合多组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肠道菌群在CKD相关HF中的作用。
①纳入健康对照者、单纯CKD患者、CKD合并HF患者,采集其粪便和血浆样本;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199例3-5期CKD患者,随访6个月)及随机交叉临床试验(纳入10例3-5期CKD患者);
②构建CKD大鼠、人源化肠道菌群大鼠、TnaA基因敲除大肠杆菌(E.coliΔTnaA) 定植模型,验证毒素产生机制;
③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分析肠道菌群,非靶向代谢组学筛选差异代谢物,靶向检测血浆中IS、PCS等尿毒症毒素水平;
④借助动物实验解析IS作用机制以完成功能验证;
⑤干预实验:用含罗伊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的益生菌DM02降低肠道大肠杆菌丰度;采用CYP1B1抑制剂(TMS)、线粒体保护剂(CoQ10)干预,验证机制靶点。
结果:
①临床样本分析:CKD合并心衰患者存在“菌群-代谢物双异常”。与健康对照者和单纯CKD患者相比,CKD合并心衰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显著改变,大肠杆菌丰度升高、部分有益菌(如普拉梭菌)减少,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属等丰度增加;代谢物上,色氨酸代谢通路富集,其中IS水平比单纯CKD患者高1.8倍,且与大肠杆菌丰度正相关(R=0.41,P<0.001),大肠杆菌是产TnaA酶(催化色氨酸生成IS)核心菌,CKD患者肠道TnaA酶水平高于健康人。
②动物实验验证:肠道菌群可直接诱发心脏损伤,IS是关键介质。粪菌移植实验中,移植CKD合并心衰患者粪便的大鼠,未额外造模即出现心脏功能异常等问题;大肠杆菌实验中,给CKD大鼠灌胃野生型大肠杆菌,血浆IS升高、心脏功能恶化,灌胃TnaA基因敲除大肠杆菌(无法产IS)则心脏损伤消失,补充外源性IS后损伤重现。
③细胞机制解析:IS通过AHR-CYP1B1轴破坏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动物实验中用TMS可改善大肠杆菌诱导的CKD大鼠心脏功能。
④临床干预与预测:益生菌可降毒素、护心脏,肠道菌群能预测心衰风险。服用益生菌DM02(含罗伊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2周后,CKD患者的粪便大肠杆菌减少45%,血浆IS下降38%,左心室舒张功能改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大肠杆菌丰度是CKD患者6个月内心衰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8,95%CI:1.16-8.83),结合特定菌群丰度与临床指标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心衰预测AUC达0.94,优于传统临床指标(AUC=0.59)。
结论:本研究首次明确“大肠杆菌-IS-AHR-CYP1B1轴”是CKD相关心衰的核心致病链条,其机制为:大肠杆菌通过TnaA酶产生IS,IS经AHR-CYP1B1轴破坏心肌线粒体功能、诱导心肌细胞凋亡,最终引发CKD相关心衰。大肠杆菌可作为CKD患者6个月内心衰发生的无创预测标志物,结合大肠杆菌与临床指标构建的多菌群预测模型,能助力早期识别心衰高危人群,实现精准防控。
Gut-microbiota-derived indole sulfate promotes heart failure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作者信息
第一作者:张云 韩雪杰 冯涛 李泽文
通讯作者:李壮 李悦 周宏伟
通讯作者单位:Microbiome Medicine Center,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 Zhuji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0, China;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Shenzhen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00, China.
DOI: 10.1016/j.chom.2025.08.014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