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检验医学博物馆与全国体外诊断网CAIVD联合主办的“跨越时空的对话——口述 IVD 历史”公益活动在业内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度。作为记录和传承行业记忆的重要举措,活动邀请多位深耕检验医学与体外诊断事业数十年的专家,讲述他们在科研、临床与质量体系建设中的探索与心得。CAIVD在活动现场采访了上海市实验医学研究院院长王华梁,请他分享检验科从设备简陋到全面自动化的巨大变迁,以及在质量标准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体会。通过多维度的口述与记录,力图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桥梁,为行业发展留下可追溯的精神财富。
从保障任务到行业共识:
实验室质量体系的奠基之路
在王院长的回忆中,上世纪国内医学实验室的管理尚未建立起完整的质量体系。那时,换一位负责人,往往意味着实验室管理和报告质量会出现差异,如何确保质量稳定始终是困扰多年的难题。
转折点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当时,作为一项重大保障任务,政府要求北京约12家实验室必须按照国际标准通过ISO 15189认可。这一举措成为我国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起点。随后,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市政府借鉴北京经验,将实验室认可作为“抓手”,要求11家医院在世博会前完成ISO 15189认证。
此后,质量体系建设逐渐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上海市卫健委规定三级医院90%应该通过认可,二级医院需达到50%。随着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发展,后来更改为,三级医院认可100%达标,二级医院90%达标。天津市更是将ISO认可直接与三甲医院评审挂钩,凡获认可的实验室在评审中可免试。行政推动与专家努力的双重作用,使ISO 15189成为提升实验室管理和质量水平的重要路径。
在推广过程中,许多企业和机构也积极参与。例如,安图生物组织了十余期公益性的ISO培训班,为全国实验室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如今,全国已有千余家实验室获得ISO 15189认可,三甲医院几乎全部覆盖,病理、输血等领域的实验室也在快速推进,影像学科的质量标准亦在积极对接国际。
王院长深有感触地说:“ISO 15189作为国际质量与计量专家和实验室专家联合制定的标准,为我们规范管理、保证质量提供了宝贵的框架,这对中国实验室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形态学:
自动化与智能化时代的根基
在谈到智慧化、数字化浪潮时,王院长指出,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和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许多实验室检测项目已经实现了高效自动化或数字化处理。然而,在血液与体液分析、骨髓检查、病理学、微生物与寄生虫检测等领域,形态学仍然是判断与决策的核心基础。人工智能与智能化软件的分析模型,本质上仍建立在已有的形态学知识库上。
他解释道,人工智能和各类智慧化软件的判断,归根结底都依赖于细胞形态学的知识体系。任何AI模型的训练,都是建立在已知形态学资料之上。然而,面对少见或变异的细胞形态,若原有数据库未曾收录,模型便难以做出准确识别与判断。此时,人工的形态学判读便成为必不可少的补充。相比之下,生化分析、部分免疫分析、部分分子诊断、质谱分析等项目,其结果并不直接依赖形态学,而更多依赖化学、免疫、分子技术和质谱的检测原理。
正因如此,形态学不仅是支撑智能化应用的根基,更是推动AI不断进化的重要动力。通过人工识别和补充少见形态,才能不断完善数据库,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王院长看来,形态学承载着几代检验人的初心与坚守。几十年来,多少年轻检验医师都是在显微镜下度过漫长的学习与训练时光,逐渐积累起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可以说,每一次准确的报告、每一次临床决策背后,都离不开显微镜下那一方小小天地。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形态学始终是医学检验最基础的工作。它既是诊断的源头,也是智慧化进一步发展的支点。”王院长表示。
检验与临床:
携手破解未解之题
随着自动化与智慧化的发展,检验设备的效率和准确度大幅提升,但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最基本的形态学。人工智能的算法和模型,都是建立在既有形态学知识的数据库之上。当遇到少见或数据库未覆盖的变异情况时,仍然需要人工形态学的判读来保障准确性。换句话说,智慧化越是向前迈进,就越需要坚守形态学的根基。
然而,仅仅依靠技术层面的进步并不足以解决全部问题。王院长坦言,尽管科学技术已使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突破,但医学仍存在大量未解难题。以人类基因组为例,序列虽已绘制清晰,但超过九成的基因功能仍是“未知领域”;肿瘤研究数十年来虽有进展,但其发生机制、发展规律和早期诊断依旧面临巨大挑战;而慢性病的防治,更需要检验与临床的深度协作与持续探索。
他强调,面对这些困境,检验与临床并不是各自为战,而应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融合。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可能,但真正的价值在于如何将其转化为对患者有益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回望历史,我们能够理解检验医学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探索;放眼未来,更需要一代又一代检验人与临床携手并肩,不断开拓未知领域。 王院长表示,医学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无数人默默坚守与积累的结果。正是这份责任与使命,构成了检验医学最深厚的人文底色。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