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神经免疫疾病呈高发趋势、病理过程隐匿复杂、疾病活动度难以评估的当下,临床对于能够更敏感、更特异、更具动态监测能力的生物标志物需求迫切。近日,亚辉龙的全球首创可溶性CD146(sCD146)测定试剂盒获证,为神经炎症的精准诊断与动态监测提供了新的工具,标志着我国在神经免疫分子诊断方向实现关键性突破。
可溶性CD146作为一种由膜型CD146经金属蛋白酶切割后进入组织液和脑脊液的分子,广泛参与神经炎症、血脑屏障损伤与免疫反应环节,近年来在国际学术领域持续受到关注。研究表明,健康人血清中sCD146水平约在300 ng/mL左右,而在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等神经免疫疾病患者的脑脊液中,sCD146水平显著升高,而在部分特殊疾病及妊娠状态中又表现下降,这种变化规律使其具备显著的辅助诊断价值。
sCD146临床意义集中体现于脑脊液检测层面。在神经炎症性疾病患者中,脑脊液sCD146水平明显升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表现优异,ROC曲线下面积达到0.9962,显著优于多个常规神经炎症指标,在疾病过程中对血脑屏障损伤的监测尤为敏感。对于多发性硬化患者而言,脑脊液sCD146水平与白蛋白商数、MOG抗体、MBP抗体等具有良好相关性,可有效区分疾病活动期与缓解期,为评估复发风险和制定治疗策略提供参考。值得关注的是,在抗NMDAR脑炎患者随访中,急性期sCD146水平显著升高,治疗后三个月明显下降,与多种炎症因子及神经功能评分呈正相关,显示其在疾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临床潜力。
CD146相关研究能够获得国际学术界的持续关注,离不开长期而系统的基础研究推动。早在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纳米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与多肽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阎锡蕴即首次发现CD146是肿瘤血管新靶标。此后20年间,她带领团队深入解析其在肿瘤血管生成、组织转移、免疫细胞活化等方面的关键作用,揭示其作为细胞膜受体响应肿瘤微环境并激活多条信号通路的机制。凭借在该领域的持续投入,阎院士入选2022年全球高被引作者、全球2%顶尖科学家。目前,阎院士团队已与亚辉龙在CD146产业化方向展开多层次合作,实现从基础创新到应用开发的闭环。
从临床应用范围来看,sCD146在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相关疾病、血脑屏障损伤等场景均展现出极强的诊断价值。其在疾病活动度、严重程度评估及动态监测中的表现,使其成为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精神科、脑科中心、康复医学等多学科团队的重要决策依据。
从产业维度来看,可溶性CD146检测的应用潜力远超神经炎症领域。其在血脑屏障损伤、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甚至系统性免疫疾病中的早期诊断与疗效监测价值,意味着这一标志物的商业化空间将呈现出多病种、多场景的扩展趋势。随着精准医学与神经免疫诊疗的持续升温,围绕脑科学与神经疾病的体外诊断市场正迎来新的增长周期,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CD146测定项目无疑将为亚辉龙开辟新的增量空间。更具战略意义的是,该项目充分体现了亚辉龙在“科研—临床—产业”一体化体系中的学术底蕴与转化能力。从前沿分子机制研究到试剂平台化开发,从临床验证到标准化量产路径,亚辉龙以体系化创新模式实现了高壁垒标志物的国产化落地。
在全球范围内,能够准确检测血脑屏障损伤并动态追踪炎症指数的标志物仍然稀缺。亚辉龙可溶性CD146测定试剂盒的出现,将帮助影像学难以发现的问题“提前浮出水面”,为疑难病例提供新的突破口,帮助实现分层、分期、分型管理,推动神经免疫诊疗从“看影像”迈向“读分子”。
随着该产品的获证,代表我国原创分子标志物产业化实力的新窗口正在开启。未来,亚辉龙也将继续围绕重大疾病领域布局具有临床决策意义的创新标志物,为神经系统疾病的精准诊断、疗效评价与康复评估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助力临床进入分子层面的“可视化”时代,也让精准神经炎症诊疗,不再隐匿。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