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8日,为了推进新时期我国化学发光产业链的质量管理和全球化布局,一场规模不大却信息密度极高的闭门沙龙在上海CACLP会议室举行。与会者近30人,几乎涵盖了中国化学发光产业链最关键的力量,包括行业协会、欧盟公告机构审核员、头部发光企业代表、关键原料供应商、合规与研发负责人等。主办方是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与智奥瑞和(上海)展览有限公司,协办方为Cytiva思拓凡。
本次沙龙的报告嘉宾有: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医学检验产业分会会长宋海波,IVDR审核员和评估员王金文,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程然,Cytiva产品应用专家李继坤。
参会的企业嘉宾有(按姓氏字母排序):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吉波,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总监陈晓明,CAIVD常务副秘书长、CACLP总经理戴蓓华,上海溯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员胡栩华,山东康华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李秦章,Cytiva市场部负责人彭子华,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渠海,浙江夸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商忆文,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王刚,上海道格仕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东方基因全资子公司)副总经理王伟,威海威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闫承夫,桂林优利特医疗电子有限公司国际市场经理杨广霞,四川携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毅,博科集团副总经理张绪猛,Cytiva诊断业务负责人张燕燕,CAIVD副秘书长、CACLP副总经理赵冰、上海费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负责人朱秋瑾等。
这场主题为《向内扎根,向外生长——化学发光关键原料品控与降本策略》沙龙举办之际,恰逢中国IVD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即集采深入、套餐解绑加速、欧盟 IVDR 全面生效、全球合规成本攀升、原料体系稳定性压力倍增等,这是过去十年未曾遇到的结构性变化,因此这次交流显得格外重要。
暖场致辞:冬日里的行业温度
活动伊始,CAIVD常务副秘书长、CACLP总经理戴蓓华发表欢迎致辞。她表示,在行业面临深刻变革、市场处于周期调整的当下,仍有如此多同行在繁忙工作之间抽身来到现场,令人倍感温暖。“外面虽寒风料峭,但行业人聚在一起,总能让现场暖意升腾。”她特别邀请大家参与明年3月在厦门举办的实验医学·体外诊断盛会,并预告了明年7月1-3日,将在法国凡尔赛会议宫盛大启幕的第三届世界罕见皮肤病大会(WCRSD 2026),希望助力更多中国企业向外探索、拓展国际化业务版图。
Cytiva诊断业务负责人张燕燕在致辞中表示,在原料技术、品质稳定性与供应链韧性成为新竞争焦点的时代,原料企业不再只是供应方,而是共同创新和质量体系建设的参与者。“降本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提升体系能力;出海不是价格输出,而是质量与合规的系统化证明。”她表示,Cytiva愿与产业链伙伴共同推动更成熟、可持续、更具全球竞争力的生态建设。
“集采不是洪水猛兽”:行业到了必须换一种方式增长的时候
首先,作为长期关注IVD行业政策与产业趋势的宋海波会长在开场发言中直指行业痛点,同时带来稳定人心的判断。“集采降价、套餐解绑,是中国 IVD 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宋海波认为,这不是打压行业,而是督促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更重要的是,他提到一个长期被忽略的事实:“集采从来不是中国原创。欧美发达国家也做集采,本质都是为了满足医疗体系运转的基本需求,最终让民众真正受益。”
与其焦虑,不如认清趋势。在他看来,中国化学发光企业要真正面对的并不是“集采来了”,而是过去依赖市场扩张和渠道驱动的增长方式不再奏效。因此,企业的重点应该转向稳住质量底线,提高内部效率,打造差异化产品,投入研发、练好内功,而不是被动卷入“价格战”的漩涡。“打价格战是饮鸩止渴,压价并不能换来真正的竞争力。” 宋海波说,“企业长期坚守的信条是:产品、质量和创新。”
他特别强调一个在场业内同仁公认的观点:“行业越是在调整期,越需要企业家精神。我们要共同维护产业生态,推动中国 IVD 健康、可持续发展。”在连续数年行业调整的艰难背景下,这句话显得尤为沉稳有力。
从IVDD到IVDR:规则变了,竞争方式也变了
沙龙第二位分享嘉宾,是来自欧盟公告机构的审核员、评估员王金文。他带来的不是教科书式的法规宣讲,而是一份来自“考试出题人”视角的深度观察。他首先回溯了欧盟从IVDD到IVDR的演进路径。如果说IVDD更强调“产品注册”,那么 IVDR 则完全转向“全生命周期的质量与证据体系”。“IVDR 是对整个行业的一次重塑,它让产品从‘被动监管’进入‘全过程透明展示’。”
他提到几个关键变化:Ⅳ类、Ⅲ类产品大幅增加,受公告机构审核比例显著提升,技术文件不再是“补材料”,而是要求“证据闭环”,性能评价、临床证据或许成为部分企业较薄弱的环节,供应链稳定性纳入审查范围,注册周期普遍拉长。由于欧盟公告机构资源紧张,IVDR 发证量仍处于“低水平稳步推进”状态,早规划、早递交成为企业出海的重要原则。
新产业:全球化不是输出产品,而是同步构建技术、生态与人才高地
来自深圳新产业生物的市场总监程然,从企业实践角度,讲述了在全球市场推进化学发光产品的真实经验。他分享的并非“成功学”,而是一种长期主义的全球化方法论。
程然表示,化学发光进入“成本与性能”的双循环时代,新产业在原料体系、探针设计、固相策略等环节上提前布局,确保关键原料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全球市场是看长期一致性,而不是偶然的高性能。” 企业“出海”的真正含义,不是把产品卖出去,而是同步输出质量体系、技术证据、应用支持、培训体系、交付能力等综合元素。
他尤其强调,“欧美市场需要的是信任,而信任来自体系能力,而不仅是参数好看。”新产业近年来深度参与全球临床合作,通过多中心研究同时提升本土学科与海外医学界对中国 IVD 品牌的认知度。这是一种更长期、更深层次的国际化路径。他的观点朴素却扎实:“技术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在产业生态中被验证、被磨砺、被迭代。”
原料端创新:磁珠技术如何重塑化学发光试剂的性能边界
来自 Cytiva 的产品应用专家李继坤,从更“底层”的原料技术切入,分享了磁珠技术在体外诊断试剂开发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在化学发光体系中,磁珠不仅是固相载体,更是决定灵敏度、稳定性及成本结构的核心因素,其在一款发光试剂成本中往往占据约三分之一的比重。“比表面积、表面基团活性、单分散性、超顺磁性等任何一个指标的波动,都可能直接反映在临床检测结果上。”他表示。
李继坤从制备工艺、偶联方法到批间稳定性控制进行了系统解析。在选择磁珠时,磁含量、粒径分布、表面修饰基团及批次一致性是开发者必须优先评估的核心参数;而在偶联技术上,缓冲液 pH、抗体浓度及封闭体系的微调,则往往决定了信号强度与背景噪声的平衡。他特别提到,蛋白质的非特异吸附是影响稳定性的关键干扰因素,通过优化封闭剂及缓冲体系,可以显著改善体系表现——在其分享的案例中,某项目仅通过调整偶联条件与封闭体系,信号性能便提升了超过 100%。
作为全球原料供应头部企业,Cytiva 也在试图为企业从“原料选型”到“性能落地”提供更系统化的支持。其不仅推出高羧基密度磁珠等多款差异化产品,还可提供偶联工艺优化、冻干技术开发及代工生产等定制化服务,帮助企业降低开发成本、提升试剂稳定性并加快上市节奏。
圆桌讨论:行业未来的五个关键问题被推至桌面
在四场主题分享之后,现场进入开放式讨论。由Cytiva诊断业务负责人张燕燕担任主持。多位企业代表结合自己在集采、原料、供应链、合规、国际化等环节的实践,展开了更直接的交流。这些问题集中在:集采与套餐解绑之后,监管将更关注哪些质量指标?在 IVDR 审核中,中国企业最容易失分的地方在哪里?审评趋势未来三年会如何变化?在供应链波动下,企业如何在“成本—品质—上市速度”之间实现最优解?从出口产品到国际品牌,中国企业最大的瓶颈是什么等等。
讨论气氛坦诚而务实。这种“闭门交流”的价值正在于——行业难得地把关键、真实、细节的问题和经验摆到了桌面上。这场沙龙特点是人员精干,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在行业的重要转折时刻,为化学发光产业链中的企业提供了“关注问题,面向未来”导向。
正如宋海波所说:“向内扎根,向外生长。中国化学发光企业的未来,不在于卷价格,而在于卷实力。”在这个全球化、法规化、体系化的时代,质量是根,体系是干,海外拓展是枝叶。而中国化学发光产业链正在这棵“行业之树”上,将迎来一次令人向往、枝繁叶茂的成长。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