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不仅是全中国人民欢度国庆的节日,也是全球瞩目的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的日子。一年一度的"诺奖盛宴"开席,今年的国人都特别高兴,源于屠呦呦的获奖。没有预告,没有通知,年逾84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摘取诺奖的消息。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凭借抗疟疾药物"青蒿素",成为首位夺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
8号上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共同举办座谈会,祝贺屠呦呦研究院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成功绝非侥幸,而是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以身试毒,不幸中毒,还曾经把自己的女儿寄养。屠呦呦有了古代药方及可治疟疾的药材,如果没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与化验,没有西医方式提炼、临床试验、耐心钻研及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仍坚持去做的毅力,相信她也难得到诺贝尔奖。屠呦呦本次获奖,必将激励更多的医学科研人员攻克难题,勇攀高峰、为国争光。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伴随着屠呦呦斩获国际大奖的欢呼,国内的质疑声同样强烈,一时"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时至今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让她再一次站在了荣誉的顶端。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上的卓越研究,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诺奖既是对这一成就的褒奖,更是对科学家们智慧与心血的回报。而实验室里千回百转后柳暗花明那一刻的惊喜和满足,或许也会比不曾奢求的荣誉更恒久。
境外华文媒体表示,这不仅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同时亦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台湾《旺报》今日也刊文称,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由大陆的中药学家屠呦呦及日本、爱尔兰的学者共同获得。这是中国医学对世界的贡献,让人肯定、钦佩。
整个世界都在感谢青蒿素和科学。中国科学家也要感谢屠呦呦。屠呦呦获诺奖,空前不该绝后。科学家饶毅曾说: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做事";而屠呦呦获诺奖的启示,就是必须通过科研体制、环境的改善,去激励更多科技人才通力协作、潜心研究、扎实做事。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