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您是第 80134953 个访问者!
您好,欢迎来到全国体外诊断网(全国实验医学网)!
热门搜索:分会介绍 | 会员名单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动态

补短板,中国医改步入“快车道”

更新时间:2017/6/30 13:17:34 浏览次数:1716

“以药养医”是中国既有医药体制的一大顽疾,也是时下公立医院改革着力破解的难题。在有“全国看病中心”之称的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运行已两月有余,这是中国破除“以药养医”顽疾的关键一步,也标志着中国医改步入了“快车道”。

啃“硬骨头” 提升民众就医获得感

深水区的医药改革,表现在药,根源在医,啃下这块“硬骨头”非一日之功。4月8日零时起,以取消药品加成为标志,北京市3600家医疗机构同步启动改革。除了取消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调整435项医疗服务价格的“硬性调整”,改善医疗服务、提升民众就医获得感等“软性改善”也是各医疗机构的首要任务。

“这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贺胜这样形容取消药品加成的意义。他表示,在中国医改大版图中,全部取消“以药养医”,涉及深刻的利益调整,是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伍蕊表示,医药分开后药价会便宜些,一些检查,如CT、核磁等费用也有下降,从病人的感知来说还是不错的。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新一轮医改以来,中国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公立医院的药占比由2009年的46%下降到2016年的40%。并要求2017年,前四批200个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

推动社会办医 补医疗服务短板

随着民众对健康需求的增加,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医疗服务,也是进一步深化医改、改善民生的有效方法。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郝德明认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有利于增加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满足民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对医疗资源配置发挥“鲶鱼效应”和“倒逼效应”,使卫生资源配置更合理,系统运行更高效。

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社会办医取得了较快发展。今年5月,国务院再次发文力挺社会办医。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琨认为,此次出台的相关政策,开出了解决社会办医相关具体问题的“药方”。通过实行社会办医一站受理、并联审批,医师区域注册、多点执业等鼓励政策,有助于社会办医良性发展,持续优化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环境。

据公开数据显示,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约22.6万家,其中非公立医院1.6万余家,占医院总数约57.3%,诊疗服务量占服务总量的22%。“中国医保覆盖率超过95%,卫生服务利用率也不断提高,这些成就非常了不起。”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曾这样评价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医改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中国正用“中国模式”摸着石头过——“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有理由相信,未来医改会为中国民众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分会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118号龙之梦大厦2209室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