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您是第 80162169 个访问者!
您好,欢迎来到全国体外诊断网(全国实验医学网)!
热门搜索:分会介绍 | 会员名单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动态

上医治未病——科技创新造就医疗行业新创举

更新时间:2017/7/31 14:51:30 浏览次数:1895

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2.2亿人,占总人口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亿人,占总人口10.5%。换句话说,当前状态下,每6个人里面就有一个老年人!预计2020年达到2.89亿,2025年达3亿,2042年突破4亿,2050年前后将达到峰值4.38亿!超过30%!中国是世界唯一老龄口超过1亿的国家,年增长为3.4%,超过欧洲老年人数的总和!也超过巴西、俄罗斯、日本、印尼等国家人口总数。每年净增600万左右,是同期出生人口增速的5倍多,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已经超过2000万。

 

按照15年的统计,约4000万以上65岁老人曾跌倒,不同程度受伤失能与半失能人口高达3300多万。而全国养老床位数仅为669.8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仅为30.3张。另外全国2.45亿流动人口中有30%是“漂族老人”投靠子女,不在户籍地生活。国际定义,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60岁占总人口的10%,65岁以上占7%,由此看来我们正在跑步迈入老龄化社会,面临“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双重挑战,健康养老的各种复杂社会因素和情势,严重制约和影响老年人的基本夙愿;由于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庞大,增长速度快,困难老人数量多且老年抚养比攀升,由此引发的人口生存与健康状态不容忽视,根据卫生部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所显示出来的数据,慢性病人口已接近3亿,并且超过流行性传染病,成为死亡的第一原因,占死亡人口的85%以上,随着在城市工作的时间越长,这个数字也在不断攀升。

 

另外社会环境因素变化致使多方矛盾更加突出,城市化加速,流动性加快,空巢老人比比皆是,2013年调查的城乡空巢家庭约占50%,且高龄空巢化趋势明显;环境危害、生存压力陡增,导致失能、半失能人数持续增长,这个数字已经突破800万;家庭人口结构突变,城市“4-2-1”家庭、农村留守老幼使得家庭养老功能退化,昔日“养儿防老”和多子女共同承担赡养老人的传统养老模式受到严重冲击;普通百姓经济负担过重,因工作劳累引起体力透支的亚健康人数持续增加导致身心和家庭经济情况不断恶化;还有就是慢性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普遍性,人均患病高达3.1种,有的甚至患有5-6种疾病,由于多种治疗药物相互作用,对脏器损伤加重,造成生命质量更差,更严重,据调查患病致死排行前4位的分别是:脑血管、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

 

所有问题集结反馈到中央,2016年七常委悉数到场共同参加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可以看出中央对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也相继针对基础产业、基础医疗、医改、医疗装备更新、养老等方面提出了很多要求并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其中智慧医疗技术创新和居家养老是最大的闪光点。众所周知,医疗资源过于集中不仅导致看病贵看病难也是医患矛盾加剧的诱因之一,全国老龄办在《中国养老产业规划》中提出,未来十年,养老服务业总产值将突破10万亿,是最大的朝阳产业!面对国家已经确立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社区帮老、科技助老,我们应该调转治疗为主的观念,把目光放到预防为主上,使全社会树立新的养生理念,用科技手段实现自我健康管理。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用什么样的手段促使和培养人们科学、健康的生活,让个人具有保健环境和条件,用有效方式来主宰自己的健康是非常值得思考的;现如今科技力量日渐强大,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化网络平台、移动医护、大数据新型信息技术不断涌现,如何利用这些技术与普通百姓之间建立起协同关系为民众提供优良的医疗保健和健康服务管理,使人们能自主有效的监控预防疾病发生,同时也能及时引导人们出现不适反应时做出明智的选择,是所有医界以及相关产业工作者值得攻关的课题。

 

我们通过智慧医疗体系中的一些基础技术和模式创新来简单勾勒当前科学产业界主要关注的话题。

 

首先,从人体各种生理现象、特征参数及其对外辐射的各类生理学指标,透过这些指标的变化就能读出人体正常与非正常、健康与病态程度的不同特征,换句话说,通过人体体温、气味、皮肤温度、脑电、心电(心率及心率变异性)、血氧饱和度、皮电、指尖血流量、指尖脉搏、呼吸率等等对外辐射的生理指标变化,判断健康与否。各种病灶通过手段(器械获取采血、采样等)获取之后,用不同的传感器,通过模型样本值的筛选和大量实验数据,找到基本值,基本值找到后可以变为标准或模式,与实际样本之间进行比对,形成差异大小可以判断此病达到何种程度。

 

其次,我们来看一看实现生理数据采集的核心技术——多元化传感器。简单说来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传感器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他的存在和发展,让物体有了触觉、味觉和嗅觉,让物体慢慢变得活了起来。通常根据其基本感知功能有热敏、光敏、气敏、磁敏、声敏、放射线等十大类元件。

 

大家可以脑洞大开的想象一下,当物有了人的感知……(是啊,连心脏都可以用3D打印来实现,虽然他只能跳半小时)近期可穿戴设备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小到眼镜、手环,大到服装、床垫;从步履跟踪器到糖尿病血糖监测无所不有,其操作便捷性无可替代,另具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对人体医护、健康监测和医疗保健起到一定作用,他是各种不同原理和功能传感器的组合应用,既是一个过度产品也是未来不可替代产品,目前仍在不断完善之中。现在市面上的可穿戴设备都是使用超低功耗单片机+传感器+小锂电池或纽扣电池,其设计存在一定局限性:①功能设计单一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②需要不断切换功能模式,如果忘记切换就无法实现对应功能的记录;③数据同步性差,多数产品采用了无线或有线等数据传输方式但数据传输同步体验不好;④续航能力低;⑤多数产品佩戴舒适度低,比如GoogleGlass的发热问题,手环类产品在运动出汗时感觉不舒服;⑥成本偏高,不适应老年人群等。

 

再次,未来智能医疗的创新类型要从三个角度来发展,第一,层次化、结构化、模块化、系统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第二,商业化应用模式按照专科和单病种不同形态进行模块化技术创新,使医院更具功能性和开放性;第三,服务方向需要构建平台服务模式,还要建立以医生为主体的体系,多学科交叉领域与各产业跨界融合,把网络技术和局域网、公共网络+传感技术+分析模型相结合形成方法和结论。

 

在“十三五”期间提出建立公共医疗工程中心、研究中心或实验室等使各领域各专业的不同人才发挥积极作用,以敏感人群为技术载体,形成多样化产品。举例说明,在我国,有1.2亿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治疗中三分之一的人群未进行监测,而监测对糖尿病人来说,采样虽易,疼痛难忍,每天都要不停的扎手指(除了普通糖尿病人还有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孕妇,笔者对此深有体会)。但由雅培公司一款革命性、专业版无创动态葡萄糖监测(CGM)系统在美国批准上市,不再扎手指取血!采用防水、自带粘贴的一次性传感器,固定在手臂外侧可达14天,洗澡也不怕。通过插入皮下的细小探针(直径0.4mm,长5mm)连续测量葡萄糖数据。每15分钟记录一次,5秒钟下载14天存储的全部1340个血糖值,医生和患者可视图看到14天高和低血糖值的波动完整变化趋势情况,这样连续性的指标,4-6个检测周期,就能协助医生对症调整开药剂量的大小以此来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台湾大学研制出一种传感装置可镶嵌在假牙上,通过压力的办法运用口腔传感器链接WIFI能将口腔咀嚼、饮食习惯等传送给牙医,用牙齿测血糖准确率达94%。还有Google正在试验一款隐形眼镜,带有隐形传感器,能够直接提示血糖超标状况。

 

除此之外,医学成像技术、胶囊内窥镜、分子诊断定位癌症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新体验。比如医学成像技术将成像时间缩短为几秒,拍出三维全彩图像能在很大程度上取代过去的穿刺活检;再比如核医学成像技术为肝纤维化的无创检查打下基础;胶囊内窥镜让患者免受痛苦,从咽喉成像通过消化道系统的胃液,到小肠、大肠、肛门,把胃镜简化但与其效果等同;运用分子靶向定位肿瘤异常化基因,当明确驱动基因就需要分子诊断来帮忙,给予针对性的分子靶向治疗,疗效好且副作用小;还有心血管疾病,通过技术手段融合得到某种特定的工具和方法来实现,检查究竟哪个部位形成了血栓,积累达到何种状态,硬度,再与个人样本值进行对接,如体温,血氧量的变化,电解质的变化,找到精确位置,通过几个办法都可以实现,然后进一步治疗,由此可见,很多技术都需要跨界才能够实现功能治疗。

 

通过上述创新技术手段,患者将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和知情权,这些应用可随机分析自己的症状,判断是否需要去医院,远程咨询或依据分析结果得出最佳治疗方案,哪怕是运用在航空航天高科技领域的技术(如可完整监测健康系统的航天服),如果哪位有志之士获取此项技术将其民用化,用一套服装汇聚所有问题,从获取每分每秒的生理参数指标,到传输,再到终端接收,最后打印报告……相信这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

 

无论何时,科技都是推动时代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不仅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在改变你我生活的同时也让投资者从资本市场抽出部分精力对其推崇,我们普通民众也将不间断的听到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声音!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分会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118号龙之梦大厦2209室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