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您是第 83475871 个访问者!
您好,欢迎来到全国体外诊断网(全国实验医学网)!
热门搜索:分会介绍 | 会员名单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动态

构建可信互联网健康医疗信息生态

更新时间:2017/10/30 9:49:38 浏览次数:2213

身处信息爆炸、碎片化的互联网环境,民众对健康信息的需求与国内互联网信息现状之间出现不容忽视的鸿沟。魏则西之觞犹在,其对社会所造成的震撼,刺痛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企业、行业和政府迫切需要重新构建可信的网络体系。

  

由OMAHA联盟编写的《可信互联网健康医疗信息的生态构建》白皮书,建议通过信息发布、监管、认证和评价机制的建立,营造一个可靠的互联网信息体系。本文摘编白皮书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互联网健康信息现状

一、民众通过互联网获取健康医疗信息的需求大。

我国民众获取健康医疗信息的形式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基于特定目的的主动获取,二是基于科普的被动获取。主动获取,也就是搜索,是目前民众获取健康医疗信息的主要途径。大致估算,我国每天在线获取医疗信息的用户超过3000万人。在基于科普的被动获取方面,民众对于健康医疗信息的关注度同样很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科普市场现状及网民科普使用行为报告》显示,网络使用者在关注科普类信息时,有41.6%关注的是医疗健康知识。其目的一方面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和个人健康水平等。

  

二、互联网上劣质和虚假健康医疗信息泛滥。

果壳网公布的数据显示,互联网上70%的科普类谣言与医疗健康相关。去年,魏则西事件的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商业利益的驱动是虚假健康医疗信息泛滥的主要原因。有媒体报道披露,仅2014年,莆田系医疗商给百度贡献的收入就超过100亿元。医院、药企、互联网平台等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使互联网健康医疗信息生态鱼龙混杂,信息可信度极其低下。

 

三、民众健康素养不高,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素养”一词的定义是:人们获取、理解、采纳健康医疗信息和服务,并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促进自身健康的过程。该概念不再仅关注临床医疗环境中人们的素养,而是扩展至更为宽泛而全面的关注健康的视角。《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其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仅为4.66%。

  

由于互联网信息的来源模糊、快速传播等特征,民众对信息的理解和判断水平更是参差不齐。一项研究对随机选取的50位新浪微博使用者进行调研,对于被调研的微博评论信息,被调研者持认同态度的比例高达90.24%,质疑率为6.26%,反对率仅为0.93%;而专家对这些信息的认同率均值仅为25%,质疑率、反对率和无关率分别为26.85%、37.96%、10.19%。在这50位被调研者中,仅有7.19%的人能判断出信息质量存在失真问题,绝大多数用户的专业能力有限,很难判断信息的科学性。

  

一项调查表明,“相关结果太多导致无法筛选”是大多数网络使用者(70.6%)查找健康医疗信息过程中最主要的困难。

  

四、政府未对互联网健康医疗信息实现有效管理。

目前,对于互联网健康医疗信息,主要由工信部采用网站备案的方式进行管理,属于事后监管模式。虽然针对医疗卫生网站的信息来源、相关广告,已经有了一些法律约束,但还无法有效管控互联网健康医疗信息的质量。

  

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要求规范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活动,保证互联网药品信息的真实、准确。2009年,卫生部发布《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对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进行了一定约束,要求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信息的网站所提供的医疗卫生信息必须科学、准确,注明信息来源,但未对互联网一般网站和渠道传播的信息内容有所管控。

  

针对微博等互联网渠道的信息发布和管理,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北京市微博发展管理若干规定》,但仅规定信息的发布需要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未对信息传播的质量作出明确要求。

  

2016年7月,国家工商总局发布《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医疗、药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保健食品广告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广告审查机关进行审查的特殊商品或者服务的广告,未经审查,不得发布。

  

四大条件构建可信生态

由于互联网发布信息随意性大,网上收集信息便利性大,互联网健康医疗信息在生成端难以管辖。互联网时代每一个用户都能成为信息传播中心,信息质量更是难以控制。虚假信息和劣质信息充斥网络,已影响到公众对相关信息的有效利用,对用户的决策行为带来负面影响。我国国民的健康素养处于较低水平,网络用户层次参差不齐,理解、筛选和判断优质专业健康医疗信息的能力十分欠缺。

  

在此背景下,结合我国国情,我们提出构建“可信互联网健康医疗信息生态”的概念,旨在通过建立健全的互联网健康医疗信息发布和管理体系,帮助民众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权威可信的信息内容。

  

构建可信互联网健康医疗信息生态,需要从信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两方面着手,从信息产生、发布、传播的全过程对信息的不同方面进行质量评估,从而实现信息的可信。

  

经过研究和总结,我们认为可信互联网健康医疗信息生态的构建需要四大支撑条件,具体包括:

信息发布平台:建立质量控制机制,确保资料来源权威可靠;同时,建立用户评价与反馈机制,让信息使用者对发布内容进行评价和排名,对不正确信息进行反馈。

  

政府:对信息可信度进行监管。深入健康医疗行业,采用强制手段对劣质信息进行过滤,规定“什么不可以”,并加大执行力度。

  

第三方认证平台:对信息发布平台进行认证,信息发布平台通过认证即表明其发布的信息权威可靠。

  

品牌和传播:构建“以受众为中心”的可信信息网络和品牌形象,确保高质量的信息能够以抵抗碎片化的方式传递给民众。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互联网健康医疗信息发布、监管、认证和评价机制,可以向民众提供可靠的互联网健康医疗信息来源,保证信息的权威性,如上图所示。互联网健康医疗信息需要满足可信的基本要求,其关键特征是:健康医疗信息的来源是正规、可信的网站;内容基于高质量的循证医学支持,或有科学的数据驱动;信息平台或信息内容具有第三方的权威认证等。

  

在“互联网+”时代,提高互联网健康医疗信息的可信度,帮助民众更明智地作出医疗和健康选择,是政府向民众提供健康和信息服务的重要基础。只有保证健康医疗信息的内容客观、专业及易懂,才能避免由信息不对称和信息质量低下造成的社会悲剧,提高科普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社会整体的健康素养。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分会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118号龙之梦大厦2209室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