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要求:
1、获得生物学或医学专业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过SCI研究论文;
2、熟悉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相关技术,具有转录调控,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或免疫学研究背景者优先考虑;
3、熟悉病理学、肿瘤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医学相关专业背景;
4、已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
5、热爱科学研究,工作认真严谨,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能够潜心钻研新知识和新技术,有解决问题的耐心和决心,身心健康;
6有能力申请并承担国内外各类科研基金项目。
薪资待遇:
工资及福利待遇按复旦大学有关规定执行。根据研究进展和贡献给予额外的奖励。
应聘办法:
请应聘者将求职信和个人简历等本人认为有价值的材料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
chend@fudan.edu.cn
hou.yingyong@zs-hospital.sh.cn
(在标题处注明申请实验室博士后)
招聘截止时间:
该启事的有效性保留至招聘到合适者为止,面试不合格者,不再另行通知。
复旦大学丁琛课题组
实验室研究方向
复旦大学丁琛课题组依托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与发育协同创新中心和人类表型组,现联合中山医院病理科招聘博士后两名。本实验室主要运用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技术,在蛋白质组大规模鉴定、蛋白质动态相互作用及精确定量方面积极探索,特别关注质谱蛋白质组平台向微量化样本、特定细胞群、组织/细胞蛋白翻译后修饰的发展趋势,推动蛋白质组技术在生物方面更广泛的应用。实验室在转录因子大规模鉴定、活性分析及细胞内蛋白修饰肽段富集方面具有特色。针对器官、组织、细胞等重大生理和病理模型,如发育、损伤、再生、肿瘤等,解析蛋白质组特别是转录因子群体的动态变化,寻找关键的转录调控机制。进一步的,实验室的蛋白质组学平台还被灵活运用于蛋白相互作用、翻译后修饰调控、转录调控机制的解析等精细研究中,从宏观上筛选,从细节上揭示重大生理和病理分子机制,探索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靶点。课题组相关工作近期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PNAS、Molecular Cell等杂志上。
详细请参见http://life.fudan.edu.cn/Data/View/1822。
丁琛简介: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研究员,青年千人计划,北京市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2009年-2012年,美国贝勒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博士后,2012年-2015年,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员,2015年-至今,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是中国蛋白质组领域的核心团队成员,中国蛋白质组学协会委员、青年分会主任委员。2013年入选国家第五批 “青年千人计划”和北京市第九批“海聚工程”特聘教授,2014年入选“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2015年起受聘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丁琛团队建立了国际上最高效的蛋白质组深度覆盖平台和首个蛋白质组数据综合分析云平台;发明了细胞内源性转录因子大规模鉴定、活性定量方法和单一转录因子转录调控复合物质谱研究模式。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Biotechnology、Molecular Cel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4篇)、PNAS、Molecular& Cellular Proteomics、Analytical Chemistry等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19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86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留学人员重点项目1项。获得中国专利5项、美国专利1项。研究组正在质谱平台进行大规模研究,有望获得高水平的成果。
实验室地址: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是集临床病理诊断、分子病理检测、病理学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年外检量超过15万例。病理科从事以解决临床问题为抓手的病理学研究,致力于将经典的和前沿的研究成果与临床诊断以及检测任务有机结合,将临床病理诊断与多学科团队的工作无缝连接,开设病理科特色门诊,助力患者精细化治疗。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分子分型、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AI病理诊断;以及疾病大数据分析和动物实验等。发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组织芯片量产技术,实现了专利转化,建立了科研、转化与产业化平台,系列产品将用于对基因和蛋白质与疾病关系未知领域的探索研究,疾病相关基因的验证、新抗体的制备与筛选、以及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基因检测的质量控制等方面。
侯英勇简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病理基地主任,病理专科基地主任,分子病理亚专科负责人,GIST-MDT牵头人。1992年皖南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1995年获原山东医科大学病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学博士学位,2007-2008年德国Essen大学博士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第六届编委,《BMC Cancer》杂志编委,《中华病理学杂志》审稿专家,多项社会兼职。
从事临床病理诊断、肿瘤病理学和药物病理学的相关研究工作。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2007年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病理诊断与技术规范的建立子课题研究,2009年获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7年,2018年,2019年获上海市科委项目资助。涉及肿瘤研究、科普宣传和仪器研发等项目。2016年获得上海市卫计委重要薄弱科室资助项目。主持多项临床研究。
研究过程中已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收录40余篇。多次参与制定“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检测专家共识”,“分子病理诊断实验室建设指南”。获科技成果2项,申请专利授权10项,转化3项,形成系列产品逐步走向临床应用。获得2010年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2010年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1年上海市发明奖铜奖,2011年华夏奖三等奖,201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5年上海市抗癌协会科技奖三等奖,2016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2017年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
发现了基于12项指标的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及分级分期方法,形成了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判断的“中山标准”,尽最大可能避免了治疗不足和过度治疗。建立了高产组织芯片和高产细胞芯片的制作方法,并成功实现量产,较传统方法提高数百倍的产量。建立源于患者原发肿瘤组织的食管癌动物模型及分子靶标筛选的研究。提出了胃癌HER2双蜡块的检测方法并得到推广。
目前,研究团队正在将经典的和前沿的研究成果与临床诊断以及检测任务有机结合,利用蛋白质谱,高通量测序平台,研究团队的专利技术平台,从病理医生的独特视角,对多种肿瘤和非肿瘤疾病进行系列研究,通过筛选、验证、机制探索等途径,揭秘未知领域,有望获得丰硕成果,在产业化平台上转化、应用和推广。
地址:上海市枫林路180号中山医院病理科,邮编:300032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