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您是第 55131654 个访问者!
您好,欢迎来到全国体外诊断网(全国实验医学网)!
热门搜索:分会介绍 | 会员名单 | 行业资讯
书籍刊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籍刊物 > 蓝皮书、行业报告

【CAIVD蓝皮书】血源安全检测(一)

更新时间:2017/7/24 11:05:40 浏览次数:3617

目 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血源安全检测项目及技术

1、     检测项目

2、     检测方法

第三节                  血源安全检测领域学术、技术和产品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第四节                  血源安全检测政策、法规与标准

1、   2016年血源安全检测相关政策与法规

2、   2016年血源安全检测相关标准

第五节                  2016年大事件

第六节                  总结与展望

1、 2016年血源安全检测的整体发展状况

2、  血源安全检测未来发展前景

第七节                  血源安全检测领域相关企业概述

1、     诊断类厂家

2、     血液制品企业及浆站

3、     血型检测相关企业 

 

正 文


第一节          概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随之提高,人们自愿无偿献血观念也逐渐增强,为临床用血提供有力的支持。


回顾国内外血液发展史,让我们对输血发展史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自古以来,人们都意识到血液对人体生命的重要性。1942年,罗马教皇Innocent八世身患重病,医生提出用三个10岁男孩血液给教皇口服,结果为挽救教皇的生命。1665年牛津大学科学家Lower首次进行动物输血实验。1667年6月15日,法国科学家Denis将羊血输入15岁男孩的静脉1667年11月23日英国科学家Lower和King将羊血输注给名叫Coga的患者,患者输注一周后情况良好。1667年Denis给一名34岁的男性精神病患者输注5~6盎司奶牛血,第二次输血后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两个月之后再次输血引发严重输血反应。此严重事件发展成法律诉讼,英法两国决定禁止输血,使得输血研究的发展停滞150多年。产科医生Blundell(1790~1877)是第一个实施人-人输血的医生。1900年Landsteiner发现红细胞有不同的血型A、B、C(以后更名为O)和AB型,1913年证实输血前配合试验对于预防输血反应的重要性。


我国输血事业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输血实践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并发表了有关输血的研究报告和论著。1944年在昆明建立我国第一个血库以满足抗日战争对输血的需求。1947年在南京原中央医院建立了真正意义的血库,从事血液的采集、保存并向临床供应血液。1948年华东地区医院血库的建立标志着新中国输血事业的启动。1958年8月在天津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建立我国第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规范血站,以后在全国各地建立陆续建立了一批血站,使我国输血事业规模迅速扩大。1968年第一次全国输血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输血工作已成为我国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加强输血工作的请示报告》,决定实施公民义务献血制度,开始统一规范建设采供血机构。现在我国血站总数已超过个,基本能满足临床输血的需要。同时,2007年左右,血浆蛋白生产能力已达到约3000吨/年,能生产各类病毒灭活的血浆蛋白制品供应临床。1990年组建成立“中国输血协会”,1998年10月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这些是我国近年来输血发展史的重大事件。


在输血发展历史中,每次引进新的针对某种主要的经输血传播的病毒检测,就会显著减少相关病毒经血传播的危险。如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实施血液的HBsAg检测;1985年开始对血液常规检测抗-HIV;1991年引进抗-HCV检测估计使输血后非甲-非乙肝炎降低了80%。20世纪80年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将ALT作为献血者血液筛查项目,国标GB-18467-2001《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也规定将ALT检测指标作为五项筛查指标之一。


免疫血液学(Immunohematology, IH)检测,通常又被称为血型相关检测,它是保证输血安全的有效手段。免疫血液学检测不管是在检测方法上,还是在对临床治疗决策的影响上,与一般意义的生化、免疫检测都具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红细胞独有的体外可见凝集现象,使得血型相关的检测方法自成体系。另一方面免疫血液学检测结果不仅给临床医生决策提供参考,还直接决定着能否输血及输注何种血液。所以免疫血液学检测行业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市场特性。分子遗传学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血型检测技术的发展。无论在临床应用方面还是实验研究中,单克隆抗体和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都正在给输血医学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分子诊断技术通过分离、扩增,分析特异的DNA序列,可以准确识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血液成分的基因类型,确定血液的HLA抗原、血小板抗原和粒细胞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目前基因技术在检测D-接合性、非侵入型胎儿血型等方面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DNA和红细胞凝集法检测结果可能不一致,体细胞和血细胞获得DNA的结果可能不一致,多种基因分型可能得到相同的表型,特别是null表型;还存在很多未知的等位基因,目前基因分型的结果只作为研究,尚未直接应用于临床。


DNA检测技术应用中的问题。相对常规ABO和D检测来说,DNA检测更耗时、更复杂,且并未提高凝集试验的输血治疗效果。某些突变导致A或B转移酶无活性而形成O型,如果标本中存在一个未知的无活性等位基因而产生ABO血型错误的风险,这样的风险在选择血液输血中是不能接受的。SNP分型只是预测表现型,有时不能准确反映红细胞表型。如基因表达抑制或基因无活性表达,以及尚未知晓的多态性,都可能得到假阳性。在临床输血前进行检测,如果患者发生同种免疫,产生临床有意义的抗体,DNA基因分型就不能代替抗体筛查和抗体鉴定。时间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从样本的DNA提取到数据结果,目前多重PCR系统为 6个小时以上,即使检测时间可能在将来缩短,对于紧急输血的患者,也不适宜使用多个血型抗原配合的输血模式。PCR检测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将成为临床输血检测的工具之一,特别在直抗阳性, Weak D和partial D的鉴别、非侵入性胎儿血型鉴定上。目前分子生物学应用仅限于血型参比实验室,是血清学很好的补充,随着高通量平台的建立和发展,基因检测将会进一步的发展。


血液制品是由健康人的血液或经特异免疫的人血浆,经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成的血浆蛋白成分,以及血液细胞有形成分的统称,主要可以分为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以及凝血因子三大类。

血液制品的出现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到现在有70年左右的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医疗需要刺激输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对血液制品的需求推动了血液制品分离制备技术的开发。二战期间,战场急需一种安全有效、体积小便于保存运输的血浆容量扩张剂抢救伤员。美国哈佛大学E.J.Cohn教授和其工作小组研究发明一种被称为低温乙醇法的工艺从人血中提纯出人血清白蛋白,第一种血液制品从此诞生。我国的血液制品行业起步较晚,从20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行业经历了多次整顿。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血液制品行业经营混乱,管理缺失以及非法采血等事件造成大规模的艾滋病感染事件,国家开始对血液制品行业实施高度监管。根据行业研报显示,2015年我国采浆量约为5700吨,而需求量在12000吨,每年需求还在继续增长。


从1667年法国医生丹尼斯把羔羊的血液输给人类算起,有记载的人类输血史已有300多年。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Karl Landsteiner发现ABO血型,使输血治疗发生了里程碑式的革命,输血医学也逐渐发展成为1门多学科交叉的独立学科。输血具有其他医学抢救和治疗手段的共性,不仅可以挽救生命,还可以保证许多其他治疗的安全实施。但同时输血也具有其独特性,如果能在合适的时间将匹配的血液输给正确的病人,输血就可能起到死回生的作用;反之如果稍有不慎则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正是“输血可以救命,也可以致命”的这种特性推动着输血医学这门古老学科朝着更安全、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1991 年, WHO全球艾滋病计划与红十字会、红新月会联合会共同发表了《关于对血液实施输血传播感染性病原体筛查的共识声明》。在《共识声明》发表13年后, 考虑到其中的有些建议已经过时和落后, WHO于2004年开始了对《建议书》1的起草工作, WHO输血医学专家顾问团、全球血液安全合作组织、国际输血协会输血传播疾病工作组等组织中共有40多位世界著名输血医学专家参与编写或评审, 数易其稿,历经5年之久, 终于在2009年9月正式发布。WHO预计《建议书》所提出的建议直到2014年仍然有效, 届时输血安全工作组和日内瓦WHO总部基本卫生技术部将启动对这些建议的评审。其中包括政策和技术的关键建议、可经输血传播感染的血液筛查国家计划、筛查试验、可经输血传播感染的筛查等内容。旨在为正在建立有效的国家血液筛查计划,防止受血者经输血感染。


 输血感染严重威胁输血安全。尽管随着新的更高效的致病原检测和灭活技术的推广以及临床正规、合理用血的开展,输血安全性在不断提高。但是一些已发现并证实的血液传播病原体还未能完全检出和清除;而一些新的经血传播的病原体又不断被发现。病毒具有易变异、多亚型等特点,因其感染有窗口期(从病毒进入人体至检出病毒标志物的一段时期),在感染初期难于检出,这无疑都对输血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在输血相关感染病中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保障血源质量,降低血液病毒感染风险,从采血到运输,再到输血,各个环节都应该落实相关管理措施,严格把控质量。从根本上关注和重视血源安全管理,不断优化血站的血源管理,有效降低各类型病毒感染几率,有效提高血液质量,保障输血安全,提高献血者的积极性,让患者用血更安心。


1 WHO血液筛查建议书主要内容介绍*  郭永建 池泉 涂东晋 林绶(福建省血液中心, 福建福州350002)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分会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118号龙之梦大厦2209室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